大型球墨铸铁件的种类很多,如:大型柴油机缸体、大型轮毂、大型球磨机端盖、高炉冷却棒、大型轧机机架、大型注塑机模板、大型汽轮机轴承座、风电设备中的轮毂以及核电设备中的底座和废渣罐等。除了标准中规定的机械性能外,这些部件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要求,如风电铸件要求的低温冲击韧性、核电渣罐的许多附加特殊验收标准等。因此,这些铸件的生产必须事先经过仔细考虑。

1)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获得完善、致密、合格的铸件尺寸
生产大型球墨铸铁件的技术流程与生产灰口铸铁件基本相同,只要根据球墨铸铁的特点,在刻度的选择和烧瓶的设计上稍加改动即可。
2) 其次,应针对大型球墨铸铁铸件的共同特征开展相应工作
大型球墨铸铁铸件的共同特点是重量极大。它们大多需要铁素体基体,机械性能必须符合标准数据,有时还增加了低温冲击性能要求。
大型球墨铸铁铸件生产中的特殊问题
由于大型球墨铸铁件的冷却速度较慢,共晶凝固期长达数小时。在此期间,球墨铸铁的主要结构将形成。因此,出现了一系列大截面球墨铸铁或大型球墨铸铁件特有的问题。球墨数量少、球墨直径大、球墨变形、石墨上浮、化学成分偏析、晶间碳化物和块状石墨(Chunky Graphite)等。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。虽然形成机理尚未统一,但已经采取了初步措施来解决具体问题。
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满足和解决低温冲击韧性的要求?问题的巧合在于,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向和措施大致相同。
解决大型球墨铸铁铸件独特问题的方法
1) 强化冷却以加速凝固
关于石墨碎裂的原因,普遍接受的理论有两种:一种是球状石墨破碎造成的;另一种是由于某些合金元素(尤其是 Ce 和 La)的热流或偏析导致奥氏体外壳的稳定性降低。导致球墨的生长形态发生变化而形成。无论理论与理论如何,可以肯定的是,共晶阶段凝固时间过长(即冷却速度过慢)是形成碎裂石墨的直接客观因素。因此,无论采用何种方法,只要能缩短凝固阶段的时间,就能有效防止碎裂石墨的出现。
文献还指出,球墨变形存在一个临界冷却速率(0. 8 ℃/min)。石墨畸变有时是一个突变过程,因此加速冷却,缩短凝固时间,特别是缩短共晶阶段的凝固时间,想方设法将共晶凝固阶段缩短到2 h 以内,效果显著。围绕这一原理有很多措施:强制冷却;金属式挂砂;使用冷铁等。
人们普遍认为,冷铁的导热系数高,尤其是蓄热能力强,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有力措施。石墨的导热系数高于沙装冷铁(分别为 45 W/m-℃ 和 17 W/m-℃),但其蓄热能力低于冷铁。如果是强制冷却,则使用石墨进行比较。对于大型或超大型球墨铸铁铸件,强制冷却仍是一项有力措施。一般可采用风冷、雾冷或水冷装置,甚至可采用液氮冷却来加快铸件凝固速度。数据显示,20 t 级球墨铸铁乏容器铸件凝固时,传热效果为:金属型吸热占 58%,石墨和砂型(芯部)吸热占 3.5%,砂型和其他装置部分吸热。热量占 3.5%,水冷导热占 3.5%.由此可见,金属模具能传导铸件 50%以上的热量,而芯部传热很少。显然,强制冷却是必要的。
2) 改进工艺技术
(1) 精心挑选原材料
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大型球墨铸铁件,无论如何选择炉料都是值得的。原材料的干扰元素应尽可能低。应特别注意生铁的来源、废钢的种类和再烧炉的选择。
(2) 化学成分设计
如果 w(C) 为 3.7%,则 w(Si) 必须低至 1.0% ;此外,w(Mn)<0.3%,w( P) 和 w(S) 也应严格限制。除特殊情况外,一般不使用合金,因此必须严格选择废钢。
必须实现低 w(Si),否则很容易出现石墨碎片,低温性能也达不到要求。问题在于低 w(Si) 或低 w(Si) 以及由此产生的弊端。日本 100 吨乏燃料容器的成分为:w(C) 3. 6%,w(Si) 2. 01%,w(Mn) 0. 27%,w(P) 0. 025%,w(S) 0. 004%,w(Ni) 0. 78%,w(Mg) 0. 065%。
(3) 选择双相冶炼
双相冶炼可以充分发挥冲天炉铁水成核能力强、电炉热效率高的特点。铁水必须在高温下排出,有条件时可除去 S,在电炉中的时间不宜过长。球化温度根据情况而定,不能过高或过低。
笔者主张不要使用冲洗法进行大块球化,因为这种方法耗时太长。至少要使用覆盖法,最好是特殊法或喂丝法。蚕丝在固定的地方喂养,甚至可以与可育蚕丝一起喂养。不要使用常用的球化剂。最好混合使用重稀土球化剂和轻稀土球化剂。如果使用球化剂,w(Mg)6% 和 w(RE)1.0% 至 1.5%即可;如果生铁相对纯净,w(RE)0.5% 至 1.0%也可以。如果采用送丝法,则可使用高 w (Mg) 量的球化剂,但 w (RE) 量应较低,并添加少量 Ca。
浇注温度应适当(1300~1350℃),不宜过高,否则液态收缩过大;宜采用分散内流道进行中速浇注,尽量使用高刚性模具,充分利用石墨化膨胀进行球墨铸铁的自流浇注。, 减轻冒口负担,确保铸件内部致密。
(4) 关注怀孕问题
接种是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。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,才能确保低 W(Si)含量不出现问题,并确保低温性能。接种问题不外乎接种剂和接种处理方法的选择。可以选择接种时间较长的接种剂,如含 Ba 的接种剂(含 Sr 的接种剂对灰铸铁和低 Ca 铸铁更有效)、含石墨的接种剂或在接种剂中适当混入 RESiFe。
目前,很多公司都有自制的接种剂,估计也是遵循这个原则。总之,培养 "必须延迟,但要即时",不仅效果好,而且用量可以大大减少。老方法,比如治疗过程中覆盖,效果很差,但 w(Si)降低了。现在的问题是,要想 w(Si)低,效果好,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方法。事实证明,2.0% 的 w(Si)是可以达到的,成功的标志是石墨应该越来越小,越来越大。石墨越小,球化率越高。石墨越小,球化率越高。石墨越小,偏析程度越轻。对于大型零件,如果石墨球的数量在 200 个/mm2 以上,尺寸在 5-6 号,球化率和铁素体的数量自然不成问题。总之,与石墨作斗争,争取使石墨变小、变多的主要方法是接种。w(Si)低,没有游离的雪明碳酸盐,室温和低温下的塑性和冲击韧性都容易过关。对于大型铸件,在浇注杯中进行大型接种工艺并在流道中放置接种块是很容易的。问题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概念。
(5) 利用合金和微量元素
在特大型球墨铸铁铸件中,唯一可以考虑使用的合金元素是镍,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效果。从技术角度来看,w(Ni)<1% 是有益的,但是否使用取决于具体情况和经济考虑。
在大型项目中具有成熟使用经验的微量元素是 Bi 和 Sb。一般认为,加入 w(Bi)0.010%,使 w(RE)/w(Bi)=1.4~1.5 的比例,增加球数,有利于降低石墨碎裂的风险。Sb 还可用于厚而笨重的部件。有人认为会增加珠光体量,但也有人将其用于铁素体球墨铸铁中。可能是用量的问题,50 ppm 的用量应该没有问题。周继阳教授曾指出,用 w(Sb) 0. 005%~0.007% 也能抑制铁水中过量 Ti 和 RE 的有害影响。
尽管业界对添加 Bi 和 Sb 的作用和机制仍未达成统一意见,但对添加 Ni 已形成共识。
(6) 预处理的作用至关重要
球化前使用石墨预处理剂对球墨铸铁浆液进行预处理,对改善和稳定铸件质量有积极作用 [3]。方法如下:
调整成分后[预处理使 w(C)增加 0. 2%]→脱 S→回电炉→加入 0. 2%至 0. 25%的预处理剂(1/4体积时加入)→回电炉后稍升温至 1 470 ~1 480℃→球化处理→接种处理(可用 Ultraseed)→浇注。
(7) 使用防缩孔剂 QKS
发明人认为,在球形墨水的中心有 1 μm 的异物,形成双层核心;内层是 MgS、CaS(0. 5 μm),外层是 MgO、SiO 和硅酸盐。因此,本发明人在接种剂中加入一定量的 O 和 S,与接种剂中的金属元素结合,产生更多的硫化物和氧化物,从而形成更多的石墨核,生产出 Ca、Ce 和 S、O 的硅铁接种剂,这种接种剂能显著增加石墨球的数量,在结晶后期析出,后期的石墨化膨胀能有效抵消凝固后期的收缩。特别是对局部热接缝的收缩气孔效果更好[4]。实验指出:对于 5-40 mm 的阶梯试块,使用 SrSiFe 时,石墨球从 300 个/mm2 减少到 150 个/mm2;使用 Ca-Ce-O-S 剂时,石墨球数量不受壁厚影响。与 BaSiFe 和 75SiFe 相比。横试块热接缝处的收缩缺陷表明,使用含 Ba 和 Sr 的孕育剂时,横截面热接缝处有收缩孔,而使用 Ca-Ce-O-S 剂时则没有。